5月15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办,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2023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湖北行活动闭幕式暨展映仪式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出席闭幕式现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洪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留管办主任)高卓献,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秀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留管办副主任)孙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工办主任陈楠,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团委书记汪双,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张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师王翔,“看中国·湖北行”项目主管郭欣炜,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丁昱丹,以及中外青年学生参加活动。闭幕式暨展映仪式由孙焱主持。
任友洲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在此次活动中见证了具有华师精神烙印的“看中国·湖北行”影视作品的诞生,作品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外青年互学互鉴、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华师力量。
向云驹院长代表主办单位向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及参与项目的中外师生致以感谢和祝贺。他指出,2023年“看中国·湖北行”17天的旅程中,8组外方导演和中方制片人协作配合,在“民居·民歌·民风”的主题下用影像记录湖北,探索极富魅力的荆楚文化,共同书写了外国青年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来自印度国立设计学院的外方指导老师阿伦古普塔教授视频致辞。他表示,这九部纪录片中有关艺术工艺品、民俗文化、爱情故事等中国人民生活的情节深深吸引着他。
外方导演代表、巴基斯坦籍硕士研究生喜娜从“合作、理解、坚持”三个角度分享她与搭档共同创作《木雕缘》纪录片的感受。中方制片人代表、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本科生马雨晴讲述自己在与搭档卡米拉共同拍摄《泥痴》的过程中,不仅聆听到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塑像背后的故事,还认识了将一生投身所爱的泥痴胡老师,见证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背后的勇敢与坚持。纪录片组代表、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陈铭玥表示,在拍摄过程中与外方导演和中方制片人逐渐培养出默契,“看中国·湖北行”大家庭携手共进、互帮互助,愉快地完成此次合作。
活动现场播放了本次活动纪录片组成员精心制作的短片《民述荆楚》,该片记录了“看中国·湖北行”17天里的点滴和记忆,揭秘外国青年导演与中国青年制片人是如何用崭新的视角讲述荆楚故事的。
任友洲副校长、向云驹院长等分别为指导老师、外方导演、中方制片组、纪录片组成员和媒体专员颁发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与中外青年学生一起观看作品展映。
2023“看中国·湖北行”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指引,植根于荆楚大地“民歌·民居·民风”文化沃土。来自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泰国、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马拉维的8位外方导演与他们的中方制片人紧扣活动主题,用脚步丈量长江两岸,用心灵感受荆楚文化,携手探索恩施土苗山寨“六口茶”礼节背后“亲切欢迎,友谊长存”的民俗寓意,在非遗传承人牟利忠先生手中感受“民族和现代木雕”故事,追寻黄梅的“田间一枕沐曦光”,目睹红安绣活的“指尖传承”,记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印象”,感知音乐教师“赵洪啸-民族音乐人”的独特魅力,跟随“泥痴”胡老师一同传播泥塑文化,走访蕲春、去了解医圣“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历史,创作了《六口茶》《木雕缘》《指尖的传承》《在稻田》《泥痴》《民族印象》《李时珍》《奇人赵洪啸》《民述荆楚》等九部纪录片,把荆楚故事刻录成永恒光影,向世界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内涵、新活力。
2023“看中国·湖北行”闭幕式活动现场照(一)
2023“看中国·湖北行”闭幕式活动现场照(二)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致辞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留管办副主任)孙焱主持
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丁昱丹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为外方导演授予荣誉证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洪峰为中方制片人授予荣誉证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留管办主任)高卓献为媒体专员授予荣誉证书
纪录片海报合集
华师office
206微信
留学生管理
办公室微信
国际文化交
流学院微博